“美国再也不用依赖中国了!日本把5500亿拱手送给了美国,我们建厂日本买单,这太爽了。”2025年,美国商务部长在公开场合的这番话,带着毫不掩饰的得意,仿佛一场“摆脱中国依赖”的胜利已尘埃落定。可就在他说出这句话的前一周,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医院里,护士正紧急调配库存的青霉素。这种基础抗生素,美国本土产能不足10%,90%仍依赖从中国进口。这场看似“胜利”的宣言,更像一场掩盖现实的公关表演。2020年的美国疫情初期。当时纽约州多家医院曝出“抗生素短缺”,重症患者急需的头孢类药物断供,医院不得不紧急从中国采购,光是3月到5月,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通用药品金额就突破28亿美元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美国政府才真正意识到:在大众看不见的基础医药领域,美国早已陷入对中国的深度依赖。这种依赖并非偶然,2000年后,美国药企为追求更高利润,陆续将通用药品、抗生素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国、印度等地,本土仅保留高端药品研发和生产。到2023年,美国市场上85%的布洛芬、92%的青霉素类抗生素,都来自中国生产。美国政府不是没尝试过改变。2019年特朗普政府推出“药品供应链回流计划”,承诺给本土药企补贴,鼓励重建生产线。可现实是,一家美国药企若要重建青霉素生产线,仅设备投入就需1.2亿美元,且生产成本是中国的3倍以上。直到2024年,美国本土仅3家药企恢复了部分抗生素生产,产能不足需求的15%。就在政府一筹莫展时,日本主动递来了“橄榄枝”——提出投资5500亿美元,在美国建设12座医药生产基地,涵盖抗生素、疫苗等基础药品。美国商务部长口中的“日本买单”,正是源于这笔合作。但这笔“划算买卖”的背后,藏着日本的无奈与美国的算计。日本医药企业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领先,却长期依赖中国的中药材和原料药供应。中国提供了全球70%的甘草、黄芪等中药材,日本80%的汉方药原料都来自中国。2023年中国对中药材出口实施更严格的质量管控后,日本汉方药企业生产成本上涨30%。为了换取美国在“原料药供应”上的“隐性支持”,日本才咬牙拿出5500亿投资。可即便如此,这些工厂要到2027年才能全部投产,且初期产能仅能满足美国基础药品需求的20%,短期内仍无法替代中国供应链。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对盟友的“双重标准”。就在日本投入巨资建厂的同时,韩国在美投资的半导体配套工厂正面临“利润枷锁”。2022年韩国三星在得克萨斯州建厂时,美国政府要求其“90%的利润需用于美国本土民生投入”,且不得将核心技术转移给第三国。这种“既要盟友出钱,又要掌控利益”的模式,早已成为美国的惯用手段。此次日本的5500亿投资,同样附加了“优先供应美国市场”“技术数据共享”等条款,本质上是美国用“盟友资金”填补自身产业漏洞。可现实给了美国一记重击。2024年10月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发布报告:尽管日本已启动3座工厂建设,但美国当月从中国进口的通用药品金额仍达32亿美元,同比增长12%。原因很简单——中国生产的阿莫西林,每盒成本比美国本土(若投产)低1.8美元,比日本在美工厂未来的预计成本低1.2美元。在市场规律面前,美国药企和医院不会因为“政治正确”而放弃性价比更高的中国药品。如今再看美国商务部长的“得意宣言”,更像一场未完成的戏。他口中的“摆脱依赖”,至今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计划:日本工厂尚在建设,本土产能杯水车薪,医院的基础药品库存仍依赖中国进口。而他本人,在这番言论后不久,就被记者追问“为何美国医院仍缺中国产抗生素”,面对镜头,他只能含糊其辞,匆匆结束采访。这场围绕医药依赖的博弈,本质上是美国产业空心化与全球供应链深度绑定的矛盾。美国试图用“盟友买单”的方式绕过市场规律,却忘了;在全球化时代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“政治算计”切断经济联系。中国在基础医药领域的产能优势,源于数十年产业链积累和成本控制能力,这不是靠短期投资就能替代的。参考资料:中华网2025-09-08——美高官:日本5500亿拱手给美太爽了,我们建厂日本买单!